《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14 15:58:33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法国的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馆中有一幅名画,是镇馆宝物之一,她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出示课题:27、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解题:齐读;之:的;约,约见;同蒙娜丽莎德一次约见。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作者把排队欣赏一幅画说成一次约见,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检查预习。

1.通过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去博物馆排队欣赏蒙娜丽莎的经过。)

2.材料是怎样安排的?(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板书 等候

27、蒙娜丽莎之约 欣赏

感触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以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蒙娜丽莎美丽的神韵。)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幅,请大家好好观赏观赏,把看到的想到的说说。

1.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师: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2.经过预习课文,知道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吗?(课文5~7自然段)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蒙娜丽莎》这幅画的。

生读,感悟。

师:老师发现今天同学们的读书声音特别响亮,感觉到今天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特别认真。接下来我们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她的美。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这三个段抓住了哪些方面来写吗?(尺寸、表情、微笑、坐姿、双手、穿着、背景)

你从5-7段中的哪里感受到了这幅名画的美,或者你最欣赏的是哪里?

3、交流5-7。

A生谈体会

B相机解词:矜持、转瞬即逝、永恒

C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a齐读b(观察,得出排比句;体现了什么?作者观察仔细,想象丰富;个别读;齐读)

师:这句话充分展示了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那一副人物肖像画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让几代人如此地津津乐道,她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倾倒了多少人。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得出的数据是:

(旁板: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师:由此可见,蒙娜丽莎的微笑既让人难以捉摸,又让人浮想联翩。记得有一次,老师去旅游,看到一座山,猜不出它像什么,就请教导游,导游说:你觉得它像什么,它就像什么,老师恍然大悟。欣赏蒙娜丽莎也是一样,不同的人看她的微笑,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这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板书:魅力)

四、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师;不管什么样的人来看,她那优雅的神态中闪耀出的母性的光辉,所折射出的宽容丰厚的情感总是令人动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再次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1、生读2、评价:读得好不好?体现在哪?

3、出示朗读提示:A前三句的朗读,要轻轻地,娓娓道来,体现出微笑所引发人们无穷猜想的味道B最好一句要加重语气,以表示肯定和赞扬。

4、生练读,指名读(刚才那位,问有进步否?再请一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蒙那柔和而明亮的眼神,那含而不露的微笑。

5、齐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置身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佛与蒙娜丽莎面对面了。

五、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下面大家再读课文1~4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其他地方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六、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这幅画确实是非凡之作,看看作者最后怎么说。

齐读第八自然段

2、教师导引:虽然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几分钟,但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 ,甚至已成了 。由此可以看出这幅名画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题目定为蒙娜丽莎之约,大家可以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在作者看来,排队欣赏蒙,就好像以为央视记者与某国元首约好,要进行一次高端访问一样重要,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蒙的魅力,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或夸夸她?

4.引入达·芬奇资料。

师:学到这儿,老师想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5.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 ……此处隐藏1424个字……部分……(最后一段)

2.学到这儿,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幅杰出画像的.创作者达芬奇。(出示图片资料投影)

【教学反思】

但凡上过公开课的老师肯定有一个感觉,准备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蔡依林的一首歌,歌词唱得太快,听不清,歌名我倒是记住了——《玩美》,挺有意思吧?!

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玩美”,不停地想,不断地问,不时地改。雏形出来了就上一节,请同事听听,再想想改改;然后再上一节,请同事、师傅、领导听听,完了综合各方意见再改改;最后自己上一节,感受感受。才敢拿到兄弟学校献丑!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写话训练的设计,最先的想法是欣赏完达芬奇另外一幅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课本上有一幅插图),运用想象的方法写写其中一个人物,可是后来听课老师提出这个题目太难,人物外貌看不清,而且时代背景学生不了解,学生作业反馈上来的确是这样;后来干脆在感受完蒙娜丽莎微笑的美之后,让学生再次欣赏画像,发挥想象,“你能从这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呢?”一部分学生还是觉得无从着手;再后来模仿课文的写法,让学生想象再写下来,“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有时又让人觉得()。”试教下来这种设计应该比较合理,学生也最有话说。完了之后,我就在想,平时上课可没这么“磨”呀!钱梦龙老师在备课中谈到:“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的时候觉得有疑惑的地方,学生一定也有疑惑,我读了好几遍才感受到好的地方,学生一定也很难感受到,我教学时就在这些方面导一导。”钱梦龙老师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课前要好好下点功夫啊!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友和导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得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我还要注意加强。当然本身“玩美”的过程也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玩美就是为了更加完美,玩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所以值得!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

1. 掌握“纽约、交涉、肖像、大洋彼岸、恬静、矜持、璀璨”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对照插图,理解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学习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有关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事,对于艺术,学生很难说有多高的领悟与造诣,因此,本节课重在引领学生整体感悟——对照插图,多读多看多思考,随着作者的描写去体会、想象,以此来感悟世界名画的艺术魅力。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交流研讨,毕竟,对于艺术的理解,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中的描写部分,感受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2. 学习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前面的两课,我们沉浸在俞伯牙与贝多芬的琴声里,不能自拔……今天,请大家从琴声里走出来,一起来欣赏这幅世界名画(出示画作),谁能告诉我:关于这幅画,你了解多少?(生介绍《蒙娜丽莎》及达·芬奇)(板书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二、出示目标,自读课文

1. 看142页课前导学部分,明确学习目标: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找出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对照插图多读几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各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对照导读部分要求,找出体现名画魅力的描写,给关键的字词句做上标记。

3. 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简单讲解(如“肖像”“肖”的读音,“恬静”、“矜持”的含义等)。

4. 说说课文各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生答)

小结归纳:作者先是介绍了展览的由来以及人们对这幅名画的期待(1-4自然段);然后用了大量的笔墨具体描写了这幅画(5-7自然段);最后总结了自己观看这幅画的.感受(8自然段)。

三、熟读精思,感受魅力

讨论一: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生答) 预设一:5-7自然段中的描写句 5自然段中“泛着红光、垂落双肩;柔和明亮,真的流动”等;6自然段中“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等;7自然段中“双臂、双手、褐色衣服、山峦石桥流水树丛”等。依次引导对上述描写进行归类: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景色描写。 预设二:1-4自然段中“队伍像一条龙”,“队伍慢慢移动着”,“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等,以上句子没有直接描写蒙娜丽莎美丽的容颜,但从侧面表现了她的魅力,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讨论二:对照插图,读5-7自然段,思考:《蒙娜丽莎》到底有哪些魅力?根据关键词句,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幅画的魅力。(生小组内合作完成,班内展示,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完成板书) 1)5自然段:读关键句“脸颊泛着红光,仔细看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等,引导思考并归结:如同真人、逼真(魅力之一); 2)6自然段:读“像有话要说,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暗含忧伤,有时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等句,引导想象并归结:神秘(魅力之二); 3)7自然段:读“沐浴在阳光里,富有生命活力,朦胧,蜿蜒隐去”等句,引导欣赏并归结:生命力、自然和谐(魅力之三)

讨论三: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描写句并赏析;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交流理解。(生展示交流)

预设一:“她的脸颊泛着红光,眼神柔和明亮,嘴唇看起来不是涂抹的色彩”,说明作者的观察很细致,因而描写生动;“她的嘴角微抿,好像有话要跟你说,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暗含忧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这是虚写,作者运用了想象,丰富了自己描写的内容。指导并归纳: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这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 预设二:“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这是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看《蒙娜丽莎》后的内心感受——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 说说自己观看《蒙娜丽莎》后的内心感受。(生自由发言,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 总结:五百多年前,达·芬奇以他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创造了这幅世界名画,今天,我们随着课文作者一起,领略了这幅名作的无限魅力。正如作者所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已经永远留在了我们心底。其实,达·芬奇的作品非常之多,比如课文下面的这幅画,有谁了解它的名字呢?(介绍或生回答:最后的晚餐)请在课后查找有关这幅画的资料,运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试着来介绍它。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