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基教学重点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而了解竖式中各部分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通过本次备课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新授部分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时,讲解上比较混乱,思路不太清晰,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路混乱,对新知识掌握不扎实。我觉得我在这点上是需要注意的。在讲解时,我将意义和写法混在一起,导致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在上课时,我还是有必要将一个个知识分开来,分别讲解清楚。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在晋江市“教科培一体化”的现场研讨活动中,我提供了《淘气的作息时间》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根据钟面或借助直观图示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经过时间的获得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从开始时间数到结束时间,可以用画各种示意图的方法得出经过时间,也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而我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得出“经过时间”的探索过程,通过多样化的画图策略得出经过的时间,初步体会到画图的作用及优越性。同时也初步渗透“化曲为直”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找准认知起点,提供探索空间
课伊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画一画或算一算等方法来自主探索经过的时间,而后再来反馈交流,分享各自的方法。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于“经过时间”已有了一定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一部分孩子已具备了探索“经过时间”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孩子,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主进行探索。
2。利用形的直观,建立丰富表象
在探索6:30——6:55分及6:55——7:15分别经过多长时间中,能让学生充分展示画图的方法及思考过程,孩子的画图方法多样化,且随着语言表达及思考的不断深入,对于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了丰富的表象。一旦要计算经过的时间能借助头脑中的表象实现思维过程的具体再现。
3。借助对比抽象,促进知识内化
计算经过时间,孩子们的画图方法多样,能与孩子们一起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在对比中,不断明晰方法。又如:当孩子通过借助钟面或数线来数一数、画一画等一系列操作,建立丰富的图形表征模型之后,抽象概括出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且还懂得为什么要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的道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课教学虽有可取之处,但也还存在着不足。如当学生画图得出结果后可直接追问是怎么算出25分钟的,5×5=25或55-30=25等,而不是把画一画与算一算割裂开来,这样就能更好地做到数形结合。再如在图示表征模型中还要更注意方向性,注意标注所起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 ……此处隐藏4636个字……
2、关于学生: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整时和半时,学生学得比较好,在教学时,我教给他们先看时针过几不过几,再判断是几时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比较好。对于5的倍数的分针我先教给学生认识,然后,要求学生背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出现的错误有分不清时针
和分针,造成混淆较多;还有就是分钟计算错误,几十分钟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时针和分针的方向弄反,造成时刻认错。
3、关于教学: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入手,先教学几时几十分,让学生背熟记牢5的倍数之后,再教学几时几分,告诉学生在几时几十分的基础上数出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十几分,这样逐步教学,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效果很好。在练习这一部分,我采取老师拨钟学生说时刻,学生拨钟老师说时刻,看钟面连线,听老师报时刻学生写时刻的方法等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学习兴趣也很浓。但是个别学生的几十分还有点算不清楚,有待改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
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
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
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教学本节课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复习过去学习的两位数的减法的笔算,通过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回顾两位数的减法的笔算法则:即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向十位退一当10加在个位上再减。
为三位数的减法的笔算做好知识准备。例题6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总的本书—借出去的本数=还剩的本数,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用一条线段表示总的本数,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借出去的,另一个部分是剩下的,在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数量关系思维。列竖式计算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留给学生充足的计算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从学生板演的情况来看,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竖式书写不规范退位时“点”的写法不规范百位上退位后,计算百位上的得数没减“1”,教学中将巧妙利用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进行讲解,本题的验算要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数量关系:借出去的本数+剩下的本数=总的本数,根据这个数量关系进行本题的验算。
从这节课的练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的减法的验算方法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新课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观察清楚验算的每个数和原算式中的每个数的位置关系。如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表述,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名同学需租几条船?”教材上唯一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这样计算:50÷8=6(条)…2(人),故得知需租7条船。但我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允许学生突破规定的程式,引导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表示,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下便是学生的几种解法。
(1)8×6=48(人),6条船坐48人,还剩2人,需7条船。
(2)8个8个地加,共加6次余2人,需租7条船。
(3)从50人里依次去掉8人,去6次后还有2人,需租7条船。
(4)还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船,用圆片代替人摆一摆,得知结果。
反思:
1、这道题经过这样处理,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
2、不同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用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去学习数学。
3、如果我们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给学生进行“算理式分析”,尽管学生把“算理”搞清了,但却压抑了学生丰富而又自然地思考。
4、从例子看出,教学思想的转变比题型的演变更重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