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雾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雾凇》教学反思1听了张丹君老师执教的《雾凇》一课,我受益匪浅。雾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着手点。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着重让孩子体会雾凇的美,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另外,在教学中张老师好以“读”为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
二、抓关健词教学。
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是围绕一个“千姿百态”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想象、感受雾凇的各种姿态,进而感受雾凇的美。雾凇的美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神奇壮观。
首先,教者出示“千姿百态”这个词语,让学生了解雾凇千姿百态的原因。这里的千姿百态并不是雾凇本身的姿态,而是因为雾凇随着附着树木枝叶形态而产生的不同。教师带领学生理解“琼枝玉树”。随后,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跨越时空,感受雾凇的不同姿态。有了直观经验的基础,学生的想象说话落到实处。教师在学生想象说话时,教注意结合了文本,进行了指导。出示句式训练:洁白的雾凇像的。这样课堂上学生说雾凇的姿态时,语言更加生动优美。最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在感受雾凇姿态美的基础上,感悟“忽如”带来的神奇和壮观。这也正是文本所蕴涵的内容。
这节课准备充分,抓注重点:雾凇的形成。以“奇”贯穿全课,突破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书,自读、默读、个别读、齐读等,读中感悟,同时,教师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主体,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有效利用媒体,激发了学生情感,并向课外拓展,优化教学目标。
《雾凇》教学反思2“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一个月来,《雾凇》的美文被我咬来嚼去,几多欣喜几多愁。
接到《雾凇》的任务源自精品课程,说是要备出两个课时。只听到大师们讲过这样的课,对我一个教学小兵来说还真没有尝试过。幸好有同级组老师的建议与提供的丰富的材料,肖老师毫无保留的把上一年的教案、课件、反思统统交给了我,我在感动之余,便开始日夜奋战。
《雾凇》课文太美了,景色太壮观了,使我时时担心由于自己一个不慎,便破坏了这种美。我希望自己无论从设计到教法,从板书到画面处处能展示《雾凇》的艺术。我真的也给了自己好大的压力,以致于无形中让自己度过了数十个不眠之夜。我总是期待着自己能够突破、突破、再突破……
《雾凇》不单单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还是一个科学小品文,雾凇形成的知识也得要学明白。然而如此理性的问题,放到感性的品悟之中,难免担心会煞了风景,如何让课堂成为一场流淌着的艺术?我在美文的熏陶下煎熬着。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我。我们历尽心血,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这种追求与境界,也许就是出于一个老师对课堂和文学的热爱。
精品课的研究暂时搁浅,学校教学大比武的战场已经拉开了。我忙着把两课时缩成一课时,忙着精减课件,忙着集中精神,忙着在最后的冲刺中有更大的突破。新的难题出现了,雾凇慢慢形成的美怎么让学生品得出、悟得到?前后两块美景的赏读是否显得雷同?板书的那首诗中的文字如何承现在黑板上?《雾凇》让我一次次云里来梦里去,一次次有了灵感又有了困惑,一次次解决了难题又出现了新的设想。到了上课前一天,教案终于定下来了。
连续三个晚上未曾入眠的我,就这样在学生的期待中走进了课堂。也许是我的头晕脑胀让孩子们怯场了,平时课堂上的活跃与热情消失了。仅仅是“你见过雪吗?”如此简单的小问题,只看到有一个孩子颤巍巍地举起了小手。我心里真像一个五味瓶被打翻了,我想努力投入全部的精神唤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我想带他们走进美文、忘我地去幻想,我想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课堂、有着巨大的满足感。
然而,五六个、七八个稀稀拉拉的举手仿佛救命的火星一样,为我内心的焦急推波助澜。平日里思维活跃、直奔重点的回答没有出场,更多的是不会组织语言、不会找关键词、答不中要害。我理想中课堂的样子始终没有呈现,我在反思自己究竟在哪出了错?为什么慌了手脚、忘记去调控?我完成了我的课堂,我设计的艺术的流淌,差点成了独角戏,结尾创作诗时,他们来劲了,真还写得挺是那么回事。
一个人的潜力巨大,释放的时候却是可大可小,我想让更多的孩子积聚灵感、时时顿悟、快乐地成长。可能自己的期望值太高,问题难度稍大,可能自己平日里这种流畅的表达训练还不到位,可能是一个大讲台隔开了我和孩子融洽的交谈,可能是孩子们大场面见得少、心理素质不过硬。雾凇几多朦胧几多情,几多欣喜几多愁。我要去学习如何在紧张的时候调控自己、调整学生,学会幽默,学会宽容。
《雾凇》虽说雾气蒸腾,几多朦胧,然而新的努力的方向在我前方熠熠放光。知不足然后奋进,我想这正是一个热爱课堂的人所要追求的幸福吧!
《雾凇》教学反思3《雾凇》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第22课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备课之前,我把这篇课文读了好几遍,因为我知道,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课文三个自然段构成文章有机联系的三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描述吉林雾凇奇观;二、说明雾凇形成过程;三、欣赏赞叹雾凇奇观。教学时,如能抓住“奇观”二字,进行教学,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上课伊始,我用xxx爷爷的诗作为引子,并出示雾凇的视频资料,把学生引入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来。通过诗的赏读,视频资料的欣赏,学生发出了感叹:雾凇真神奇呀!(这里,我只出示一张视频资料,给学生更多的想像空间,也避免与学生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雾凇的千姿百态时重复。)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神奇的雾凇呢?雾凇形成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用这两个问题把学生引入到第2自然段的学习。最后,让学生观看雾凇的视频图片,感悟雾凇的千姿百态,激发学生对雾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想总是好的,具体实施 ……此处隐藏9782个字……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走进姜堰市首届小学校长会课的现场,看着校长们一个个精彩的表现,感触颇深,校长们真正把《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落实到了语文教学之中。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并领略了吉林雾凇这一奇观。吉林雾凇洁白无暇、晶莹剔透、千姿百态,极其美丽动人,真叫人称赞。同学们,假如我们现在正置身在雾凇美景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赞美一下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思考后纷纷答道)
生:雾凇洁白晶莹,它纯洁,它美丽,它如银、似玉,像剔透闪烁的钻石。
师:你这样比喻真形象。
生:雾凇千姿百态,楚楚动人,透过阳光,这雾凇这么像亮闪闪的水晶,步入银松雪柳的十里长堤上,就像进入了奇异的宫殿。
师:“楚楚动人”说得好,把十里长堤比成宫殿,非常形象逼真。
生:在阳光照耀下,雾凇银光闪烁,晶莹剔透,洁白无暇,远远望去,像千万位降落在人间的天使,靓丽动人。
生:看着眼前的雾凇,我仿佛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学习雾凇,一尘不染。
师:你要像雾凇一样一尘不染,领悟了做人的道理,真好,我相信你长大后一定是一个很诚实、值得信赖的人。
生:真美啊,雾凇你像团团飘飘悠悠的白云,又像是座座大型冰雕,你那么纯洁那么无私,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微笑。
师:你说得太美了,是的,棵棵松柳不正像是座座冰雕吗?人们观赏着这琼树玉枝无不喜悦。
生: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树玉枝,我会想到它们有的亭亭玉立,像含笑伫立的仙姑;有的飞流而泻,像雄浑磅礴的瀑布;还有的零零落落,像仙女散花,真是美不胜收。(教师鼓掌,学生跟着鼓掌)
生:雾凇啊,雾凇,你飘落在枝头,不正像盛开的朵朵梨花吗?难怪人们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太精彩了!(老师边夸奖边伸出大拇指)是啊,吉林雾凇与我国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美丽动人的雾凇画面,读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如同身临其境,受到了美的熏陶,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美丽的雾凇,这样奇特的景观,感到自豪而欢呼吧!(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评析:
1、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雾凇》一文的教学中,教者通过画面展示、课文诵读,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雾凇奇观之中。再用谈感受这把金钥匙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心潮涌动,畅所欲言,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古人云:“问渠哪里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只有抓住情感这根弦,教学中才能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
2、“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在教学《雾凇》时,教者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情感点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学生在赞叹雾凇时,把雾凇比成朵朵盛开的梨花,团团飘悠的白云,洁白无暇的钻石,飞流而泻的瀑布。还有的学生把雾凇说成是亭亭玉立的仙姑,像降落人间的白衣天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对本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在教学《雾凇》时,教者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用激励的话语一次又一次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乐学的情绪。学生经老师的激励、开导、点拨,心地豁然开朗,如同拨开乌云见太阳一般。特别是学生谈感受时,教者更是着力鼓励与赞扬。学生们在老师的感染下尽情表达对雾凇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课堂上其情融融,其乐融融。
《雾凇》教学反思15《雾凇》这篇课文是篇写景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这一自然奇观。在文中不仅能欣赏到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的雾凇奇观,还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抓住雾凇的景色之奇,及形成之奇两个方面,让学生动笔去画出它的景色之美。结合自己的想象及给出的图片,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雾凇的美。简单的语言,学生背诵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兴趣就上来了。
但在学习它的形成之美时,由于没办法亲眼看见它的形成,所以理解起来很空洞。所以我就结合了可乐,学生似乎理解了一些。但在背诵上还是很有难度。我觉得有可能还是要让学生亲自试验下过程,才会有更深的印象。
感悟课文语言,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体会“情动而辞发”的写作奥妙,品词语之精,赏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正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观看雾凇视频,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并通过第一自然段学习“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词语,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再通过“我们这有吗?别的地方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奇观”一词的真正含义。“奇”即是指吉林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正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
教学第二课时时,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水汽其实指什么?”“过于饱和又说明什么?”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能够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句子。这样“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细细品味,正是对“过于饱和水汽”的有力说明。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美中不足的是在悟读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学生在体会“缓慢“一词时有些困难。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再让学生配合图试着来背背最后两句话,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背诵的要求有些高,背诵的时候很吃力。
课文第三小节,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忽略了对重点词语“梨花”的解释。最后,通过“描绘一幅雪景”的小练笔结束整堂课。
教学中我本想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使得整个课堂,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朗读。其次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