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目标:学习带竹字旁的字6个,写字3格。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出示竹子图,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猜出土上的字念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带偏旁得字,你能猜出我们今天学的'是带什么偏旁得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词语:竹子竹笋竹竿毛笔竹筐筷子箱子篮子笛子
2.练习读一读,互教互学。
3.讨论:带点的字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这些字都是竹字头。
5.读一读:风筝灯笼帐篷篱笆
算盘话筒水管筛子
(1)互教互学。
(2)说一说这些字为什么都是竹字头?
6.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筷箱蓝笛算管
(2)指名读一读。
(3)说一说这些字的结构,有什么组成?你怎样记这个字的?
(4)找朋友。
7.学写字
(1)出示生字:篮笛算
(2)互相说一说:这些字的结构,怎样写,注意什么?
(3)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三.巩固复习:
1.比赛:带竹字旁的字看谁说得多。
2.比一比,并组词。
篮()萝()笛()
蓝()箩()苗()
四.课堂总结: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回顾:
板书设计:丁丁冬冬学写字
筷箱蓝笛算管
篮笛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偏旁
二、朗读课文
三、认读词语卡片
四、学习生字
1、拼音认读生字
2、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几个字
(1)交流记字方法:火——灯 心——怕(认识竖心旁)
比较记字:这( ) 为( ) 火( ) 白( ) 再( )
连( ) 力( ) 灯( ) 怕( ) 在( )
(2)指导“为”“再”的笔画顺序
3、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五、书写生字
1、利用笔顺跟随自学描红
2、观察范字,仿写
3、指导评议,仿写练习
六、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碰到一些让自己很伤心的事,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玲玲小朋友是怎样解决这类事情的。
2.板书课题:玲玲的画。教师边写边指导“玲”的写法,注意右边不要写成“今”。
3.齐读课题。注意不要把“玲”读成“lín”。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生标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想办法记住不认识的字。
3.同桌接力读,看谁读得最流利,没错字。
4.朗读比赛。指名读。师生评价。
5.默读全文,画出好词语。
6.玲玲要考考大家,看看你认识这些词语么?(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端详 脑筋 收拾 满意 参加 楼梯 懒洋洋
三、快乐识字
1.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小组交流记字方法。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记忆,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联想,猜谜语等。
3.给生字组词,给个别的词造句。
4.游戏:开火车识字,小组竞赛。
四、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中捺却没有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2.指导“狗”字时注意反犬旁的写法。
3.学生描红。
4.作业展览。
五、积累词句
1.把你画出的好词写下来。
2.完成课后“读读抄抄”。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1.请同学们用心细读课文两遍。什么叫用心读呢?就是边读边思考,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只要读完书有话要说,就说明你用心读了。为了防止自己读完就忘记要说什么了,你可以用笔在书上空白处简要写写自己要说的话,或者做个你自己懂的记号,等一下我们共同交流。
2.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发现好的读书方法要及时鼓励。如:把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等等。
二、汇报交流,教师引导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不露痕迹地引导。
2.玲玲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满意──着急──满意)
3.第1~3自然段:
(1)端详是什么意思?用动作表示。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可能会说些什么?
(2)导读爸爸和玲玲的话: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①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爸爸看到女儿忙得很晚时,心里怎样?该怎么读爸爸的话?
②玲玲这时候的心情如何?该怎样读?
③分角色读这两句话。
4.第4~6自然段:
导读爸爸和玲玲的话:
“怎么了,孩子?”“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这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的?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样读?这幅画明天就要参赛了,现在一下子弄脏了,玲玲的心情如何?如果你就是伤心着急的玲玲,你怎么读?
5.第7自然段:
“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1)从爸爸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该怎样读?
(2)爸爸的提议用一个词表达就是“将错就错”。
6.第8自然段:
当玲玲看着可爱的小花狗出现在画面上时,她满意地笑了,可能会说些什么?
7.第9自然段: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读一读爸爸说的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联系课文说一说。
(2)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这样的事么?(教师可以先自己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再让同学说。)
(3)向学生说明这里的“坏事”是指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
8.玲玲的这张有小花狗的画竟然得了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请说明理由。
9.得了奖的玲玲会说些什么呢?
10.分角色读全文。
11.本文的两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学习爸爸的遇事沉稳,学习玲玲肯动脑筋。)
三、总结全文,赠与名言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会碰到坎坷,是原地哭泣,还是利用智慧奋勇向前,全在于你是否肯动脑筋,把坏事变成好事。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查阅的资料理解关键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盼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学准备。
1、教师: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录像。
2、学生:搜集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资料。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引入。
1、课前组织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或观看电影《红岩》,搜集有关白公馆、渣滓洞、小萝卜头的资料,相互交流。
2、引出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做到正确、流利。
2、从语境中抽象出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以图激情,朗读理解课文。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自由朗读第1——5段。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
出示重点句: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出示小飞虫插图,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读第8段的第一句,相机出示小飞虫。
提问:孩子们认识它吗?你觉得小飞虫对你来说是“新事物”吗?小组里说说你平时捉到小飞虫是怎样对待它的?
过渡语:为什么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呢?他又会怎样对待小飞虫呢?请同学们自读第6~12段。
3、教师让学生联系图画,朗读第6——12段。
提问: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萝卜头看到小飞虫后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请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出示重点词句,学生动作辅助,教师引导感悟小萝卜头的心情。
(1)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2)“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它。
(3)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
(4)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5)小萝卜头高兴地拍手叫道:“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可比赛读,可齐读。
4、比较你和小萝卜头对待小飞虫的态度,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升华,启发教育。
1、小飞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那么高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了”“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处。
板书:向往自由。
2、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为什么没能像小飞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3、想想小萝卜头对自由美好的向往,再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打算呢?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同学间互相交流了解到的“红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的演讲比赛。
板书设计:
小萝卜头
向往自由
教学要求:
1、能自身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身的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口语交际
①这个单元,我们随李白欣赏了天门山,跟苏轼游览了西湖,南下游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北上观赏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还到“东方明珠”香港逛了一圈。你还去过哪些地方?你还想去那些地方?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④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⑤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⑥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习作
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②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③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④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⑤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三》,来自网!
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二、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AABB式:严严实实来来往往舒舒服服确确实实
ABAC式:不松不软又香又脆又唱又跳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办一期“可爱的中国”手抄小报。
课后反思:
本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描写优美风景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他们看过的和想看的优美风景,以导游介绍的形式,游客提问补充,形式很吸引学生。习作中要注意的一个是叙述顺序,另一个是要把此处风景描写的优美。所以一定要用上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俺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俺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学习生字,分别是庐、瀑、炉。
3、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俺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俺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观看后指名回答)
师:对,夸得真好!俺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4、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5、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6、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7、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身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指导默写。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读诗题,介绍作者
2、读诗句,理解诗意
3、再读诗,体会感情
4、背诵默写
五、安排作业。
板书设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文档为doc格式